`
java-mans
  • 浏览: 11387980 次
文章分类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设计宝典之MUD:最小可用设计

 
阅读更多

做设计的人通常都有着一种让自己不得安宁的偏执症,尤其是在设计网站的时候,我总是会在想自己“很偏执”的这个问题。我恨这种感觉。

“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不管我的设计进展到哪里,我总觉得我还在半路,所以我常常请求延迟几个星期来完成剩下的细枝末节,反正怎么算都会预期多至少两星期。因为不管你怎么做,你所处的位置离你的终极目标总差这么一半。在《Zeno’s Paradox》里也有类似的表述:“假如你想穿越某个森林,如果是先走一半,走了一半后,走剩下的一半的一半,这样循环往复,你永远穿越不了那森林。”但如果你能拐个弯儿,运用得当,它会成为你设计出成功产品的强大力量。

最小可用设计理论

用我们的老搭档Google来做例子:假若你现在坐下来,设计 Google有史以来第一个页面,并且你有无穷无尽的时间,可以让你精心雕琢每一个设计细节,那你完全不会焦虑。但生活里没有任何一个项目是没有期限的,因此,所以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完成一半。

你准备先设计什么?图标?页脚?很明显,你应该设计的是搜索框和按钮。实际上,一旦你完成了搜索框和按钮的设计,你就已经超过这个设计目标的 50%了,因为至少它可以用了。达到 50%的目的已经很不错了,现在你离终点也只有一半路程,而剩下的这一半路程,这就是一些人所说的由内而外的设计。

接着,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当前所在到目标所在的剩下一半路走完。例如说,我觉得品牌商标这种东西对一个页面还是挺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让人们知道下次再想搜索的时候该去哪,这就是给页面加上logo。这一步之后,意味着我已经完成目标的75%了。虽然已经到了75%,但是有世界上多少人会对单单只有一个 logo,一个搜索框,一个按钮的页面感到满意呢?其实我打赌超过 75%。并且,如果走到了 75%就能让 75%的用户满意,证明我们也算颇有成就了。

然后如果你还是“一半一半”地做剩下的工作,最终你的成果会越来越靠近你想达到的目标,这时一定有人会质疑“靠近”该怎么定义,那么,你可以理解为,如果你都达到了99%的预期,就是“很靠近”了,不必再继续了。

最小可用设计

在设计元老们的圈子中,有个名词叫做“最小可行产品”(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法,“最小可行产品”是指仅仅包含那些必要(不会有更多)元素组成的可供使用产品)。我把这个概念进行了重新演绎,叫做“最小可用设计” ,它代表你所做的 50%的设计。如果你做了 50%这个产品还不可用,那说明你还没有做到 50%这么多。这样说的意思绝不是要你把做了 50%的产品公之于众,只是给你一个评估进度的标准——因为有时候你甚至要等到做到 99%才能把它展示给庞大的用户群。

追求完美是没错的,但再怎么追求也要看你设计的是什么,你的用户是谁。苹果也是用“最小可行”来设计他们的产品,一眼看过去苹果的设计非常简洁,但最终还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将其完善到“最大可行”(相对于“最小可行”,也是“尽乎完美”的意思),但在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要采用“最小可用设计”,快速推出,不断改善。

举个例子

就拿我的博客Drawar这个网站来说,它的主旨就是让用户获取其内容。如果是让我来设计,我很容易就可以让满足“读”这个要求,但满足“读”还不是意味着让多数用户“开心地读”,所以我还想让内容“容易读”,所以首先是要知道怎样设计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50%的状态)

单凭这个设计,任何人来我的网站都可以 “读”,但这才是本次旅行的一半,我还要再走下去,为的是满足剩下的一半用户。所以我准备给这个网站加上商标,这样他们就能知道自己在什么网站,下次想再来,也有记忆可寻。

(75%了!)

这时你已经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个网站,你也可以注意到这个商标并没有干扰50%的设计。到此,我又将朝下一个“半路”前行,加几个跳转到本站其它页面的链接,还会加点网站的介绍信息。

(87.5%的完成效果)

你看,这也没有影响当初 50%的设计,所以还不错。在这个网站面世之前,现在只差最后的“半路”了,就是给网站加点额外收入(例如广告,赞助)。

(93.5%的状况)

虽然不是100%,但到这里该设计基本上完结了,不过也还能为了一些用户在加点东西,比如:搜索、社会性媒体的按钮、博客链接等等。到此为止,我达到了这个设计的目标,也为我最初所想的立上了里程碑。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移动网站的设计。

设计是永无止境的

虽然我对这个设计结果已经算满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网站能让每个访问的人都满意。有些人会希望再精简一点,或者其它,所以任何设计都不可能真正离开森林。庆幸的是,你越是钻进一个又一个“半路”里,人们对你的设计的挑剔就会越来越少。但你还是得三思后行,因为加的元素越多,对你原有的 50%功能的影响就越大,也就会违背你最初设计的初衷。

还有,你也不要认为这些理论只适用于“最小化”设计的网站——因为这只是相对于我个人而言的——它还适用于那些加了太多“闪光点”,混淆试听的网站。拿 Tweetbot为例,我认为它和其它 Twitter客户端一样出色,那是因为它在设计里也只加了一点点亮点而已。

MUD理论对于移动网站的设计的意义在于,利用50%不断逼近目标的方法,你可以从中过滤出对用户最重要的功能。毕竟手机屏幕的空间有限,你无法通过一块小屏幕展现所有的内容,只能突出对用户最重要的一点——大凡在移动端成功的网站和应用都是如此,例如Gmail手机版的成功之处在于邮件优先,Twitter的成功则是在于信息更新功能快速简便,等等。

只要心存“还差一半”的念头,你就会越来越靠近森林的出口——但,你还是要铭记,你永远不会到达那个出口。任何设计总是有上升空间,所以,设计是永无止境的。

ViaSmashingMagazine

小盒雷锋网专稿,转载请注明!)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