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va-mans
  • 浏览: 11341420 次
文章分类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系统分析师之路,从校园出发

 
阅读更多

系统分析师之路,从校园出发

2007年大学生人才市场上爆出这样一句话:现在市场上最便宜的就是“白菜”和“中国大学生”。一直被视为高薪行业的IT行业,其准入的门槛也很高,而扩招以来,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也在猛增,学生就业竞争也就更大了。参加软考“以考促学”成为现在很多学生提高自身价值的方法。但是对学生参加软考考取系统分析师证书这个问题,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使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一时犹豫不决。现在2007年上半年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2007年下半年的报名也陆续开始了,为了给2007年的软考学生军提供一些备考方面的指导与经验,希赛软考学院(rk.csai.cn)归纳总结了希赛社区和希赛博客一些成功者的经验,祝愿大家学习愉快,考试成功!

[war4]
我是一名有五年技术经验的系统分析师,自学习计算机8年多来,我从全国计算等等级考试开始,先后考过了二级,四级,程序员,高级程序员,最后成为一名系统分析师。我一步一步走来,做过很多成功或失败的项目,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
我不反对大学生考系统分析员,但是通过了,不代表就能胜任这个角色。我曾经招聘过考取了软设证书的应届毕业生,理论基础还不错,但工作能力跟不上。系分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丰富的行业经验+相当的组织管理能力,大学生及研究生在行业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方面都是很缺乏的。考试的目的是通过考试检测所掌握的知识,通过考试也可以去学习和巩固一个知识。我希望大学生朋友们,能够在为考试准备的同时多实践,多把理论联系实际,不要让你们手中的证书成为贬低系统分析员价值的证书。

[午谷逢灯]
大学生参加系分考试是人为的拔高。我个人认为,大学生参加系分考试不符合设置系分考试的本意。系统分析师在水平定义和任职资格方面都对实践经验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校的大学生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资历,即便通过了这样的考试,在日后的工作中也不会很快就得到相应的职位和待遇,还是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会影响大家工作的态度。
当然,我们也看到现在很多优秀的大学生参加系分考试这样一个现实。拿着系分证书的大学生求职者,可以向用人单位说明的两个问题:你是一个聪明的人;是一个会学习会考试的人。但是不会有什么人会据此认为你是一个实践能力很强的人,也不会据此认为你就能够胜任系分可以承担的工作。
我建议大学生还是踏踏实实从软件设计师或其他中级科目考起,踏踏实实地积累,求广博更要求精深,在具备相当的实际工作经验后再参加系分的考试。

[luozhoulrj]
我是在校大学生,有幸今年通过了系分考试。我觉得通过系分考试学到了很多知识,这些理论、方法和工具都是与以后的工作紧密相关的,越早接触对今后的工作越有好处。只是,我们作为学生不能抱着一种功利心态去考,不要认为考过了就很强,很厉害,认为自己了不起。考过了你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系分,因为没有实际的开发经验。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考过系分只是一个起点,要真正达到系分的水平还需要到实际的开发中去锻炼。不过懂了一些理论和方法能让我们更好的去做开发。我认为:学习要从上往下学。先要学好基本的理论、方法,然后再去学具体的实现和工具的使用就简单了。

[七维软件]
其实,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看法也不一样,只要结果是好的就可以了。当你是学生去考系分,肯定不会说,学生去考弊大于利。当你已经离校去考系分,就不赞同学生去考,觉得考系分学生比工作的人多些复习时间,工作后的人理论知识的记忆也比不上学生了。我的观点是:如果你能在大学里认真学习考过系分,毕业后虽不能很快取得成就,但是已经为将来打好了一个牢固的基础。

[飞机]
虽然我没参加系统分析员的考试,但我还是感觉考了好!我是靠能力做系统分析的,大学时没有参加系分考试,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直接就是做系分,也许因为我有丰富的编程经验,熟悉vb、c、vfp、.net、java,数据库。在企业中能否胜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系分不但要有技术基础更要有团队协调能力,如果有管理能力更好。

[lavahx]
先说我本现年30岁,一直在北京外企的中国研发中心工作,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也负责技术人员,技术这一关的面试,看到在论坛中很多在校的学生考系分,说一点自己的建议。
如果你是在校本科或专科学生,毕业后想去外企,个人建议不要考系分,因为我们如果招聘学生的话,主要看项目经验,英语能力和面试时的表现,在我这一关,我拒绝过清华,北大和海归,也让一些小学校,甚至自考,成教和职高的人通过,如果他们达到我的要求。
如果你去事业单位,如学校政府等,这很好,先考了也没坏处,但你是否能评高职,是和具体的单位有关系的,有的单位规定是中职5年以上,过了职称英语考试,才可以申报,你单纯拿人事部文件是没用的。

[xuanlingtao]
我大三时通过了软设,感觉收获挺多的,关键在于你考试的目的。抱着提高能力,多点知识的心态去考,自然会有所收获。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找工作,“混”个证书,那就不好说了。总之态度是最重要的。现在已经工作,打算考系分,因为它还是比较权威的,而且能够体现你的能力。

总结:
什么叫知识?知识是能产生力量和价值的学识。
什么叫实践?实践是能产生价值和知识的行动。
对于在校学生参加系分考试,大家虽然观点不一致,但是从他们的经验中可以了解到:系分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丰富的行业经验+相当的组织管理能力,而考试只是为检测所掌握的知识,学习和巩固一个知识。在考试中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踏踏实实地积累,求广博更要求精深,掌握核心技术,熟悉一个行业,寻求能让你才智充分发挥的领域,这才是考系分的精髓。系分考试只是人生一个驿站,前方还有更多漂亮的挑战在向你招手!


原文链接:http://hi.baidu.com/sixijian/blog/item/2b4c5008e4c911d362d98613.html


系统分析师之路


我参加了2008年5月和2008年11月两次系统分析师考试,2008年5月一门论文没过。2008年11月再次参加,这次考试比较曲折,因为试卷丢失,推迟了一个多月。道路是曲折的,结局是美好的,我幸运的通过了这次考试。下面总结一下复习的经验,希望对同样冲刺系分的人有所帮助。

一、复习材料
1、书籍
《系统分析师考试综合知识试题分类精解》--希赛顾问团组编,张友生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系统分析师考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试题分类精解》--希赛顾问团组编,张友生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系统分析师考试论文试题分类分析与范文》--希赛顾问团组编,张友生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这三本书针对历年试卷的逐题分析,很有针对性,必看。

《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第2版)》--全国软考办组编,张友生、徐锋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我没有用到,但在参加希赛培训时老师有推荐。把基本流行的技术都介绍了,针对于下午的考试。

需求分析类,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UML、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等
项目管理类,包括项目管理师之路、PMBOK等
需求分析类和项目管理类资料可用于深入学习相关知识点,比较花时间,学了不少知识,但对于考试针对性不是很强,时间不多可以略过。

2、资料
历年考试真题,用于练习、检测自己到达什么水平。网上都有,google一下。
《系统分析师考试培训视频教程(88课时)》--张友生主讲,希赛IT教育研发中心出版。这个材料主要针对于上午综合知识考试的,分析了上午都考哪些知识点,各占多少分数,针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了介绍,也简单介绍了应对下午考试的技巧。个人感觉上午的考试看这个视频和做模拟题就够了。一点不足之处是培训老师的语速太慢,口音较重。

3、培训
希赛培训,价格比较贵(3500元左右)。在第二次参加系分考试前,我参加了这个培训。培训主要提供了20套左右的模拟题给大家做,老师给批改。如果有问题,也可以通过论坛进行提问。对于我来说,最大的用处是促进自己写了8篇左右的论文,并得到批改,提高了自己写论文的水平。

这文章写得怎么有点像托,呵呵

二、复习步骤
这个复习步骤不是自己复习过程的简单还原,而是进行了总结。因为我进行了两次的复习,也走了一些弯路。
1、预热期,大概1个月时间
系统分析师考试培训视频教程,不需要每个都看,觉得自己那些知识点缺得比较多,就多看看。
《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第2版)》,没时间看一遍,有时间看两遍。
2、成长期,大概2个月时间
《系统分析师考试综合知识试题分类精解》--希赛顾问团组编,张友生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系统分析师考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试题分类精解》--希赛顾问团组编,张友生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系统分析师考试论文试题分类分析与范文》--希赛顾问团组编,张友生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看上面三本书,结合做模拟题(可以用历年真题替代),准备4-8篇论文。
对于某些知识点觉得缺比较多,可以再找一些资料深入的学习。如我自己就比较深入的学习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设计。
3、冲刺期,大概1周时间
复习笔记,因此在前面的复习过程要留下笔记,复习做过的模拟题,选择题(上午考试)做错的看一遍,问答题和论文全部看一遍(下午考试)。

三、经验总结
1、一定要准备4-8篇论文,论文中的参与项目介绍准备一个就够,每篇都一样,考试时这部分基本可以照抄。
2、做模拟题严格遵守考试时间要求,下午题都用笔写,省得考试时,因为疏于写字,手写断了,字迹潦草。
3、复习不需要面面俱到,目标是每门都能过,而某一门要考满分。例如上午的考试有些知识点我就放弃掉不复习,因为我确信能够达到45分以上。
4、复习的过程一定要留下笔记,以便冲刺期临阵磨枪。

原文链接:http://blog.vsharing.com/xuzhm/A855603.html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